人老了,和晚辈之间关系再好,随礼时,也要守住这几条规矩

发布日期:2024-09-02 05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86

人老了,不应该是家庭的负担,更不应该是社会的蛀虫,而是晚辈学习的榜样。

作为榜样,在礼仪上,应该多学习,丰富自己;把祖先的教诲、传统的习俗和现实结合,推陈出新,最终促进大家庭的友善和发展。

《荀子·君子篇》中说:“故尚贤使能,则主尊下安;贵贱有等,则令行而不流;亲疏有分,则施行而不悖;长幼有序,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。”

建议老人们,在和晚辈互动,随礼的时候,要守住以下几条规矩。

图片

01

亲疏有分:最好将“礼”交到对方的伴侣手中。

你有没有想过,随礼给儿子,和给儿媳,是两码事?

从人情世故分析,儿子是自己人,儿媳是外来人。但正因为有了外来人,家庭才欣欣向荣。

很多老人,把顺序搞错了,把儿媳撇开,什么都是和儿子商量,什么都站在儿子的这一方。甚至有老人会联合儿子,欺负儿媳。这就让儿媳寒心,对于以后的家事,就会袖手旁观。

聪明的老人,把儿媳当自己人,适当胜过儿子。

同样,给孙子和给孙媳妇,也是两码事。最好是给孙媳妇。

其他的亲戚,都是可以分出内外的,我们对外大大方方的,能够让原本不太熟悉的“外人”,迅速拉近距离,从而改善了大家庭的关系。

背地里,我们想一下:侄媳妇、女婿、外孙媳妇等,都说你会做人,你的形象就好了,并且他们都会因此对爱人这一方的大家庭,有更好的印象。

一个小小的细节,带来的是心理的愉悦,老人的爱护。

02

长幼有序:越是尊重你的晚辈,越要爱护。

也许你作为长辈,有几十,上百个晚辈。

你要对所有的晚辈,都毕恭毕敬吗?大可不必了。

很多亲戚,在成长的路上,不知不觉就弄丢了。他们都好几年不会来拜年,就是红白喜事,他们也不来。

既然对方已经释放了一个信号——断交。你就应该接纳,保持冷淡的态度。

我们真正要交往的,是那些对自己不错,也常常见得着的晚辈。

任何感情,都是双向互动,不是一厢情愿。

我的母亲,在城里住的时候,和我的一个表妹,关系很近。

表妹家在郊区,隔三差五会把蔬菜送过来。

表妹生二孩的时候,母亲就给了大红包,也亲自到场祝贺。

母亲和表妹,从亲戚角度看,关系不是很近,不如兄弟姐妹、儿女和父母,但是距离近了,又增加了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感情。

做人,你敬我一尺,我敬你一丈;你若不冷不热,我就不理不睬。

图片

03

贵贱有等:给穷晚辈送大礼,并且从不宣扬。

作为老人,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事实:一百块钱,给穷人是一个星期的伙食费,给富人是一手麻将的钱。

富人吃顿饭,可能一百块钱都不够一碗菜。根本不会珍惜你给的一百块钱。

现实的做法,又恰好相反——锦上添花人挤人,雪中送炭还有谁?

德高望重的老人,是一定会分清楚,谁是需要帮助的人。而不是趋炎附势。

都一把年纪了,还指望哪个晚辈给自己利益?还是哪个晚辈带着你发财去?都不可能。

还是积极帮助穷亲戚吧,他们更需要你的随礼,也更加懂得感恩。

比方说,某个侄孙要去读书,但是学费都凑不齐。你给五六百,就能够解决很大的问题了。

还比方说,某个侄女,失业了,你给她一个红包,也许就是几天的安顿费用。

当然,对于富有的晚辈,不能说“不搭理”,而是按照常规随礼,礼仪到位了就行了。

如果富有的晚辈计较你随礼太少,说明这个晚辈不厚道,有唯利是图的表现,少交往就是了。

04

量力而行:当自己穷困、病痛、远行不便的时候,少随礼,或不随礼。

人老了,不是所有的场合,都要到场。

晚辈喊你去参加喜事,或者活动,这是尊重;你去不去,是你的决定,前后不冲突。

如果你没有退休金,还靠儿女给的钱,才能过日子。这每天都紧巴巴的,能够凑一百块钱,都为难,你就给几十块钱,都行。

不要打肿脸充胖子。若晚辈回礼,比你随礼更多,也大大方方接受。保障生活,很重要。

如果你有病痛,也行走不方便,可以请儿女代替你去参加喜事。或者你请人随礼,人不到场,不去吃饭,也行。

很遥远的晚辈,你去不去,要斟酌。这路途遥远,鞍马劳顿,不是闹着玩的。

你在南方,晚辈在北方,彼此打个电话,问候就好了。随礼这件事,还是尽量免了吧。

图片

05

随礼的习俗,有很多,也很繁琐,我们不能照搬照抄。

俗话说:“老人不讲古,后生要失谱。”

老人的做法,往往会在晚辈身上沿袭下去,因此要谨慎而行、道德排第一。

在随礼之前,问一问具体的情况,都是什么喜事,地方有什么风俗习惯。长辈需要参加什么环节的活动,便于准备红包。比方说,婚礼上,新娘子给新郎家的长辈敬酒,这小红包最好要准备。

在随礼之后,问一问晚辈的家庭情况,看看是否需要帮助。若是要帮助,就再给一分钱,都行。

在平时,注重和晚辈的互动,彼此多一些了解。关系不要太生疏。长辈也可以放下面子,主动问一问,看看晚辈的朋友圈。

随礼,是礼金,也是礼仪,还是真情,都要有规有矩。

在随礼中展示的形象,也是老人留给大家庭的福气。

作者:布衣粗食。
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